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之一,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細心的小伙伴有沒有發現,清明節雖然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但是卻是用陽歷或者公歷來計算的,而其他傳統節日大都以陰歷計算,那么清明節為什么是陽歷而不是陰歷?
清明節是哪天呢?
與其他中國傳統節日用月亮歷法的陰歷不同,其實清明節是一個太陽歷法的陽歷日期,固定在公歷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史料證明,在公歷使用之前(公歷1912年以前)中國早就有清明節了,而那時農歷是中國官方使用的歷法,所以清明節很顯然就是農歷的,是按農歷歷法計算的。因為農歷是嚴格的天文年歷性質的太陽歷和月亮歷的結合的合集,節氣(陽歷的)和陰歷都是它的組成部分。清明節在農歷清明日那天,即太陽視黃經為15度的那天。
清明節既然是傳統節日,那為什么用陽歷而不用陰歷?
產生這樣困惑主要有兩點:一是把公歷和陽歷劃上了等號,即公歷=陽歷,公歷只是陽歷的一種,不能代指所有陽歷,中國農歷中的節氣也是陽歷。而陰歷等于農歷也是誤讀,陰歷是農歷,但農歷不僅是陰歷,農歷是陰陽合歷。二是由于農歷節氣和公歷都同屬于太陽歷,所以清明節農歷的節氣歷日總和公歷歷日的4月4日,4月5日,4月6日這三天中中的一天對應,再加上農歷節氣日和農歷中的陰歷日期對應的波動很大(有一個陰歷月的波動),沒有明顯的對應關系,所以就造成農歷節氣歷日是屬于公歷的錯覺,其實節氣是中國傳統農歷的一部分,它所在的日子,就是農歷節氣日。
那么清明節的日期是怎么確定的?
地球公轉一周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后每運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廿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于閏年的原因,最多相差兩天。農歷是反映物候變化、指導農時的陰陽歷,它還結合了陰歷--月相29.5天的周期(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間隔)。一年12個月,每月卻是以30為基本天數,這就必然會差異。 按陽歷計算,清明可以固定在4月5日或4日(以當年二月平或29日而差異)。從天文角度說,4月5日或6日視太陽(視太陽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到達黃經15度的時候,這時就可以定為清明。
所以,一定要分清陽歷、陰歷和農歷,搞清楚了也就明白為什么清明節是在每年的公歷4月4、5、6這三天的其中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