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流澤——從土山灣到諸巷會》姚鵬 著中西書局作為海派文化的發源地和中西文化的交匯地,上海的徐匯區擁有深厚的歷史文脈。徐家匯更是凝聚了徐匯文化的精華,曾開風氣之先。在徐家匯之南,曾有一座土山灣。土山灣畫館在中國美術教育史上赫赫有名,土山灣印書館也是中國印刷史上的重要角色。現在,土山灣舊址已轉型為土山灣博物館。館內陳列著一座美輪美奐的“鎮館之寶”——中國牌樓。創作于1913年的這座牌樓,是當年土山灣孤兒工藝院內數十名有工藝才華的孤兒,與他們的德國籍老師葛承亮一道,為參加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世界博覽會而精心打造的作品。此外,土山灣人還為此次博覽會制作了八十六座佛塔模型,展示了江蘇、甘肅、廣東、廣西、貴州、山東、山西、陜西、四川、云南等省和高麗的佛塔藝術。為方便參觀者理解這些模型,土山灣印制了一部精美的圖冊collection of china’s pagodas(《中國佛塔圖集》),作為隨展宣傳品。圖冊收錄了八十一座佛塔模型的十八幅黑白照片,裝幀為精致的中式蝴蝶裝,頗為古樸大氣。展覽結束后,這些佛塔模型被芝加哥的博物館收藏。因年代久遠加之保管不善,現在只有三座保存完好。不過,我們還能從土山灣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佛塔圖集》里欣賞到這些精美的工藝品。

中國佛塔圖集土山灣工藝工場編,1915年土山灣印書館排印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罕為人知的是,創造過印刷史上眾多記錄的土山灣印書館,是從土山灣孤兒工藝院脫胎而來的。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落腳上海的耶穌會神父們在青浦橫塘的教堂里創建了一所孤兒院,六年后遷至蔡家灣,這時的孤兒院就有了雕版印刷作坊。同治三年(1864),孤兒院搬入土山灣——彼時還是一個小村莊。為了讓收容的孤兒將來有立身之技,孤兒院興辦了工藝工場。工場里,有木器、工藝、排版、印刷、繪畫等車間。工藝工場逐年擴大,崗位分工也日趨細化,其中印刷車間在初具規模后,日漸獨立,從孤兒院工藝工場的印刷排字車間逐漸擴充而形成完整的出版機構。大約在同治六年(1867),影響了中國印刷史和出版史的土山灣印書館正式形成建制,其中不僅包括印刷車間,還有編輯部門和發行部門。“西方先進印刷技術的引進是土山灣印書館真正發軔的基礎,是帶動中國印刷技術走向現代化的嘗試,也使得土山灣印書館自身脫胎換骨。手工雕版的傳統印書方法被放棄,鉛字活版排印和石印成為出版的主要手段,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今天的研究者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從這個時期開始,新出版物問世的速度在加快。與自身的發展速度一致,土山灣印書館出版的門類也日漸豐富,其中的漢學叢書尤為著名。
向下滑動查看中國的十字符與卍字符[法]方殿華撰,光緒十九年(1893)初版“漢學叢書”第三種
朱熹哲學,他的理論和影響[法]賈斯達著述,光緒二十年(1894)出版“漢學叢書”第六種
大清律例便覽[法]鮑來思編纂,1924年出版“漢學叢書”第五十五種土山灣印書館不僅出版了豐富的圖書,也培養了很多頗具影響力的文化界人士。最著名的應是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先生,李問漁、沈則寬、黃伯祿、蔣邑虛、徐伯愚、徐宗澤、張漁珊、王昌祉、方杰人亦是其中翹楚。他們的成長無一不受惠于土山灣印書館,土山灣印書館為他們提供了園地。
續理窟〔清〕李杕撰,1915年土山灣印書館排印
探原課本徐宗澤著,1927年土山灣印書館發行隨著孤兒院從青浦橫塘向徐家匯的遷移,以土山灣冠名的一系列機構建立了起來。在近百年的歷史中,土山灣影響了幾代人,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溯源海派文化時,“土山灣”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
報風要則徐家匯天文臺著,光緒二十三年〔1897〕土山灣慈母堂排印
私立震旦大學一覽震旦大學校長室編,1935年土山灣印書館排印土山灣的故事,在《百年流澤——從土山灣到諸巷會》里能夠找到更多。身為近代出版物收藏家的姚鵬先生,在書中不僅展示了自己宏富的收藏,更逐部為“土山灣出品”挖掘背后的人和故事,連綴出一幅風云激蕩的文化交流史。翻開這部厚重的《百年流澤》,百余年前的西風東漸仿佛歷歷于眼前。本文介紹圖文信息均來自《百年流澤——從土山灣到諸巷會》資料:中西書局編輯:徐相國上觀號作者:書香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