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文化創意古鎮:在古宅中融入現代都市故事

    2017-4-25 10:20  |  作者:明明  |  來源:澎湃新聞網(上海)


      五年過去,上海實現了創新發展、經濟轉型的艱難跨越,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海第十一次黨代會將于今年五月召開。


      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上海提出了新的希望。


      習近平希望上海的同志們繼續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上有新作為,在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上有新作為,在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上有新作為,在全面從嚴治黨上有新作為。


      為迎接上海第十一次黨代會,澎湃新聞從3月20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展現上海五年成就和爭創“新作為”的決心。


      “濱海珍珠,浦東瑰寶,江南水鄉,千年鹽都。唐代初成陸,史稱石筍灘;宋設新鹽場,遂名新場鎮。時至二零零八,冠名文化名鎮。”在《新場古鎮賦》中,寥寥幾句,道出了新場古鎮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歷經千年變遷,如今的新場鎮位于上海浦東,其古鎮保護區面積為1.48平方公里,已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在傳承歷史的同時,新場鎮還注重開拓文化創意產業,將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文化傳承與旅游業、商業發展相融合,正以古鎮的保護和開發為核心,打造一個古色古香的文創小鎮。


      事實上,不僅是新場古鎮。近年來,在全市范圍內,上海文化創意產業載體建設加快。目前,全市已有128家各具特色的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張宅和鄭宅,是新場古鎮里保留下來的較為完好的古建筑,如今已成為新場的一處代表性景點。在這片老宅的參觀線路里,以情景再現的方式講述了4位女子的生活故事:鄭冬是老宅的主人,從海外歸來后,就細心打理著老宅;在老宅修繕完畢后,有3位性格迥異的租客前來租住:分別是為失戀而療傷、為找回自我、為尋找寫作靈感而來的都市女子。她們臥室的風格和擺設各有特色,與其身份緊密對應。游客在親身游歷,感受老宅建筑本身的古樸、滄桑的同時,還可以在墻壁、木門上隨處閱讀屋主的故事,隨意展開想象的空間。


      鄭宅如今已成為新場的代表性景點。


      為了把古鎮的文化遺產融合進老宅的參觀線路里,老宅主人鄭冬的形象被塑造得尤為豐滿。長年旅居異鄉的她對故里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比如古鎮街頭巷尾的“土布”所代表著的手工棉紡織技藝。鄭冬學習了這門技藝,并且將土布作品和紡織工具當做家中擺設,于是,老宅中和諧地融入了對浦東老土布紡織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浦東老土布技藝展。


      近日,老宅中設置了一個專門的“市民布藝展”進行土布作品展示,其中包括土布背包、鑰匙扣、枕套、桌墊、動物擺設等日常用品。傳統的土布技藝加入現代生活元素之后,重新煥發了生機,其設計產品兼具實用性、美觀性和歷史文化內涵。


      2016年5月1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施行,其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科學指導,分類保護;合理利用,融入生活”為指導思想,相較上位法在法規名稱上突出“保護”二字。新場古鎮對老土布技藝的傳承,就是以保護和開發為核心,貼近日常生活,也因此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條件,體現了地方立法的主要精神。


      與企業合作,設計開發文創產品


      老宅的主人鄭冬愛打扮、喜歡戴絲巾,所以又有專門的一個絲巾展示區。絲巾印染也融合了文化創意,它們的設計是以國家博物館的文物作為靈感原型。


      這樣的文化創意產品,是新場古鎮和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共同合作的結果。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素有與國家博物館合作的“文創中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項目,在此方面有豐富的經驗。現在,“文創中國”線下運營中心以新場古鎮的文化遺產作為產品創意和設計的靈感來源,而這些產品又被加入老宅的布置陳設中,細致到即使是房間主人的筆記本和鋼筆,都經過特別設計,與古鎮的歷史文化遺產相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文創產品,不僅被用作擺設和參觀,游客還可以掃描產品旁邊的二維碼進行購買。這樣,古鎮文化在傳揚的同時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產業,能夠推動地方旅游業和商業的發展。


      如此新舊文化的交匯融合,產生了不一樣的觀感,也為效益的實現提供了更多可能,這與對古文化和古建筑進行單純的還原是不一樣的。


      此外,新場還是眾多影視作品的取景地。如2006年李安導演的《色戒》、2008年葉偉信導演的《葉問》、2014年的羅卓瑤導演的《暴走神探》、2015年王家衛導演的《擺渡人》、2016年王小康導演的《八月未央》、2017年孫愷凱導演的《楊凌傳》等等。


      2014年,上海出臺《關于促進上海電影發展的若干政策》,每年安排逾2億元資金支持電影產業的發展,政策明確支持影片在上海取景、攝制、后期制作。新場作為仍保留有原住民、開發適度的歷史文化古鎮,作為影視取景地,也能實現電影產業和地方旅游業發展的“雙贏”。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