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春燕)本報2月10日5版刊登的《對潮汕祠堂多些保護》在廣東引起熱烈反響。日前,由廣東省文明辦、廣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在潮汕地區的揭陽市普寧市舉辦“祠堂文化研討會”,廣東省文明辦副主任劉海斌透露,按照規劃,廣東各地級市每年建成10個以上文化祠堂,到2020年全省將建成1500個文化祠堂。
廣東祠堂遍布各鄉村,總量數以萬計,成為研究廣東嶺南文化的“活化石”。祠堂也是廣東三千多萬海外僑胞記住鄉愁的地方。揭陽普寧是廣東著名僑鄉,分布著6000多座祠堂。近代以來,不少海外華僑華人捐資興建祠堂,參與家鄉經濟社會建設。
中國民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燕屏表示,祠堂是一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祠堂文化凝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寄存了難忘的“鄉愁”。縱觀歷史,祠堂為傳承孝道文化、調解鄰里糾紛、宣傳思想道德、安定穩定社會作出了積極貢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唐孝祥表示,祠堂是家訓文化的核心空間,在潮汕祠堂中的位置布局、空間營造、祠堂裝飾題材,包括匾額、楹聯、壁畫等,蘊含著傳統家訓文化的內涵,成為教育后人、傳承忠孝仁義優秀品德的重要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