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次黨課活動的倡議者和主持人,就是來自街道龍馥居民區的退休黨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中國職工音樂家協會、上海音樂家協會、浦東新區作家協會會員孔鴻聲。在黨課現場,孔鴻聲通過與三位著名音樂家的現場訪談,講述了紅色經典歌曲的歷史背景和創作心路歷程,嘉賓們的娓娓敘說,多次博得現場300多位觀眾的熱烈掌聲。
音樂黨課的成功舉辦,緣于孔鴻聲對文學和音樂的熱愛,更緣于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深深地懂得紅色音樂作品的創作歷史與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和新中國的成長史是密不可分的,紅色音樂不僅具有很高的政治教育意義和藝術欣賞價值,也是黨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學習資料之一。
孔鴻聲非常關心社區的建設與發展,他連續十多年為《南風》報創作了250余篇(首)詩詞、評論、散文等文學作品,是《南風》社區報“老歌故事”“南風小議”等專欄的特約作者。他用潤物無聲的文字幻化成溫暖人心的熱流、激勵前行的動力,讓平淡的生活增添文學的色彩,為“七彩南碼頭”建設貢獻力量。
壹
愛文學癡迷創作,展身手才華橫溢
1973年,孔鴻聲畢業分配進入上海燈泡三廠新產品實驗室,參與了新光源冷光鏡的研制和生產,做了6年的“三班倒”工人,曾近距離地接受我國著名電光源專家蔡祖泉的殷切指教。從中學時期就熱愛文學創作的他,在工作之余繼續追求他的文學夢,把自己創作的民歌和歌詞大膽地向報社投稿。
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年后的一天下午,正在工作的孔鴻聲被通知去一趟組織科,原來《文匯報》要轉載他發表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內刊上的一首歌詞《永遠保持那么一股勁》。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報社需要通過單位對作者進行政審。其實,在《文匯報》轉載之前,這首歌詞已經被部隊作曲家譜曲,收錄進成都軍區政治部宣傳部編輯的《革命歌曲選》。就這樣,當年22歲的孔鴻聲,其文學才華被企業領導發現了,這為他未來的職業生涯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孔鴻聲在上海電力局施工現場采風
1978年,25歲的孔鴻聲先后被選舉為廠的團總支副書記、團總支書記,他積極組織團員青年們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競賽和文體活動,激發同齡人為國奉獻的熱情。1981年與廠工會一起挖掘和宣傳廠內14位青年女工發聲“樹立正確戀愛觀,不做高價姑娘”的先進事跡,經新華社、《人民日報》、《解放日報》等主流媒體的宣傳報道而轟動一時。此時的他,發揮自己的寫作特長,將文學創作和新聞寫作有機地與所擔任的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有了更為明確的寫作目的和創作方向,在報刊上發表的新聞報道和歌詞作品也越發多了起來。
是金子總會發光。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組織才能,1983年,孔鴻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被任命為廠宣傳教育科科長,負責全廠的宣傳教育和企業技校的工作。1986年被調入上海玻璃器皿工業公司工會工作,幾個月后又被調入上海市輕工業工會工作,曾擔任過宣傳科、生產科科員、民主管理部副部長、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務。在不同崗位歷練的同時,他堅持筆耕不輟。此時的他文學創作作品少了,但新聞報道、調研報告及工作論文撰寫了很多,基本上每個月都有幾篇稿件分別發表在《勞動報》《上海工業經濟報》《上海工運》《輕工管理》等報刊上。他1986年撰寫的《要加強對工廠圖書館的領導和管理》一文,被《工人日報》發表在頭版頭條,并獲得該報當年好新聞評比一等獎。他撰寫的讀書論文,多次在上海市“振興中華讀書活動”評比中獲獎。
貳
勇創業挑戰自我,勤授業文以載道
上世紀80年代后期,孔鴻聲參加自學考試進入了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后出于對文學創作和新聞寫作的熱愛,更執著于體驗不同的人生經歷。1996年他申請調動到了當時由上海市建委管轄的《城市導報》社,先后在新聞部、副刊部任記者兼編輯。忙碌和嚴謹的記者生涯,使他養成了獨立思考和客觀求實的精神,也進一步開闊了他的社會視野和提升了社會活動能力,積淀了更為廣泛的人脈資源。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社會上流行起“下?!睙岢?,許多“體制內”的工作人員紛紛跳到“體制外”,在商海一展身手。帶著一股干事創業的激情,孔鴻聲毅然決定“下?!标J蕩一番。與幾位創業伙伴一起,以一種新的薪資分配形式投身于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從事社會審計工作。為了能更好地勝任業務,孔鴻聲自我充電,在短時間內自學了會計、稅務、評估、審價等多種業務理論和知識,此時的他已取得了澳門公開大學MBA學位,他將學到的知識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憑借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服務品質,其審計業務源源不斷,后又參與了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委托的司法鑒定工作。在此期間,孔鴻聲也積極發揮自己的寫作特長,把親身參與司法鑒定的一宗宗特殊案例,撰寫成一篇篇生動活潑的“庭審札記”發表在專業刊物和自己的“博客”上,贏得了業內同行和眾多從業律師的關注和青睞。
達則兼濟天下。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朋友的推薦下,孔鴻聲被上海電視大學徐匯分校、閘北分校、郵電分校聘為兼職教師。在任教的6年中,他教授??坪捅究粕摹笆袌鰻I銷”“法律概論”“論文寫作技巧”等課程,而他也樂于把自己多年來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廣大學生。在這期間,他還連續6年為《上海民營企業》雜志撰寫“營銷百術談”和“小企業理財茶座”專欄文章,并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約13萬字的專著《營銷藝術談》一書。他始終提醒學生們不管從事什么職業,養成良好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非常重要,它能為職業生涯發展助力。
盡管工作繁忙,孔鴻聲始終未放棄寫作的愛好。在2013年至2017年間,孔鴻聲被委任為上海音樂家協會音樂文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他一邊組織會員參加協會的外出采風、作品研討等活動,一邊堅持自己的歌詞創作和歌詞評論、音樂家專訪等文章的撰寫,陸續發表于《詞刊》《青年歌聲》《花港詞刊》《上海音訊》《上海詞家》等數十家期刊。他創作的音樂作品如《三月春風撲面來》《花展中華》《船娘阿媽》《讓夢想起飛》《漫步濱江道》《流動的畫廊》《中華老字號》《工匠》(與他人合作)等,先后被上海電臺“每周一歌”教唱和播放、參加全國首屆職工春節晚會、上海國際藝術節“天天演”、上海市民文化節、上海電視臺“五一”晚會、上海合唱歌曲演唱會、上海新人新作演唱會的演出或比賽,并有作品獲獎。
叁
樂奉獻初心不改,接地氣筆耕不輟
2016年,孔鴻聲正式離開工作崗位后,有了更多的空閑時間,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文學創作中去,作品的形式也更加多樣,除歌詞創作外,他還為電視臺、文化館、企業、社區撰寫晚會主持詞、朗誦詩、專題片腳本、獨幕情景劇本等,均獲得委托方的好評。
三年前,孔鴻聲受上海音樂家協會領導的委托,對上海音樂界的老前輩們開展人物專訪,對他們的人生旅程和創作經歷,進行系統的采訪、收集、整理和報道,宣傳和弘揚老一輩音樂家們對中華民族音樂的傳承精神和創作激情。目前已累計采訪報道了20多位,其中有指揮家、演奏家、歌唱家、曲作家和詞作家等,年紀最大的已近90歲高齡。

孔鴻聲采訪歌曲《太湖美》詞作者、軍旅作家任紅舉
前輩音樂家們蹉跎坎坷的人生道路、豐富厚重的人生閱歷、趣味多彩的創作故事、眾口傳唱的經典作品,為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增添了耀眼的光彩,許多膾炙人口和家喻戶曉的正能量音樂作品,陪伴著一代代人的健康成長。在一首首經典音樂作品的唱響背后,都有著的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創作經歷,孔鴻聲通過文字一篇篇地將它們生動地記錄下來?!赌巷L》報特設專欄發表他所撰寫的“老歌故事”,讓讀者從“老歌故事”中更好地體會音樂作品催人奮進的真諦。
去年疫情期間,孔鴻聲感慨于社區防疫志愿者的無私奉獻,以詩的名義,向社區衛士致敬。他創作了朗誦詩《社區衛士,堅守在最后一米》,歌頌了廣大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在社區構筑起一道“最后一米”的堅固屏障。
在今年慶祝建黨百年之際,孔鴻聲創作了小型組歌《追尋紅色記憶》,以歌詞頌揚了從漁陽里到興業路、從老北站到老碼頭、從街角的咖啡館到巷尾的石庫門……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留有的紅色遺跡。他感知在上海,紅色印記遍布各處,紅色記憶讓這座城市賦予歷史的積淀、充滿信仰的力量。街道信息傳媒中心邀請了兩位社工對該組歌進行配樂朗誦后,發表在微信公眾號上,引起了廣大讀者的熱烈反響和點贊,有讀者感動地留言:“煌煌歷史,百年巨變。一曲凱歌,振奮人心!”
雖然收到過很多榮譽和褒獎,但是孔鴻聲始終保持著謙虛的心態。如今,他仍堅持每天約2000字的寫作,還擔任著《上海詞家》雜志的編輯。他說,能以文學作品來記錄和反映這個時代的發展和燦爛,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責任編輯:沈彤 楊博
新聞熱線: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