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彰顯城市的風骨,涵養城市發展的動力。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大力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扎實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提升,向文化繁榮、社會文明的魅力人文之都闊步邁進。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天津文化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成投用,各區圖書館、文化館、街道(鄉鎮)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基本實現全覆蓋并免費開放,四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完善。完成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天津圖書館和市內六區圖書館實現通借通還。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實施意見》。3個區、5個項目入選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示范項目,基層文化活動更加活躍。
——文化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天津打響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攻堅戰,累計推出了6批共353個重點項目,總投資達1486億元。2015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超過800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成為支柱產業。全市文化企業2萬余家,從業人員40余萬人,其中規模以上文化企業900余家。國有文化企業集團10個,新三板掛牌國有文化企業2家,龍頭拉動作用明顯。
文化產業“四帶多點”增活力
近年來,天津文化產業提速發展,形成了文化創意、廣播影視、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旅游、數字內容和動漫、文化會展和廣告、藝術品交易等八大門類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體系。運用“互聯網+”、新型傳播技術制作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發展迅速。
在空間布局上,基本形成山、海、城、鄉“四帶多點”的文化產業格局。全市文化產業園區35個,其中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區9個,入駐文化企業占全市文化企業總數的25%以上。建成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范園動漫與影視超級渲染云計算平臺、天津國家數字出版基地計算中心實驗開發平臺、國家影視網絡動漫實驗園和研究院影視動漫公共網絡支撐平臺等一批重點文化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有效發揮了服務、聚集、輻射和帶動作用。
政策環境持續優化,激發文化產業的巨大活力。天津出臺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金融融合、文化貿易、文化與旅游融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促進電影產業發展、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等系列政策,相關行政審批事項由42項減少至15項。設立市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1億元,共扶持了172個項目,撬動社會資金超百億元,引導設立區縣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出臺《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15—2020)》《天津市文化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進一步提升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整體質量水平和核心競爭力。推出扶持文化出口企業舉措,推動天津文化“走出去”。
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縱深推進
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天津文化產業提供了廣闊空間。天津積極把握戰略性機遇,加強頂層設計,注重制度創新,擴大交流合作,京津冀文化協同發展縱深推進。
市委宣傳部連續四年與京、冀相關部門共同舉辦“京津冀文化創意產業合作暨項目推介會”“文化產業項目投融資對接會”“文化創意產業(交易)博覽會”等合作交流活動。京津冀《文化領域協同發展戰略框架協議》《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協同創新戰略框架協議》等協議先后簽署;成立京津冀文化產業園區(企業)聯盟,66家園區簽訂了《備忘錄》,推動建立三地建設、運營、管理、招商引資等方面的信息平臺和資源對接平臺。
在推動文化產業創新協同方面,三地簽署了《文化產業協會框架合作協議》《演藝領域深化合作協議》。共享品牌項目,建立舞臺藝術精品劇目交流演出機制,建立互通互聯的演藝信息共享平臺,鼓勵各類藝術院團在三地惠民演出;輪流舉辦“精品劇目展演”,集中展示優秀劇目;統籌劇院、劇場資源,成立劇院聯盟,實現京津冀劇院資源統籌協調。
天津具有獨特的“津派”文化底蘊,特色文化產業優勢明顯。立足優勢產業,補足發展短板,通過主動錯位發展,吸引了一批優質文化企業和項目落地生根。截至目前,來津發展的北京文化企業已達400余家,58同城、今日頭條、奇虎360、搜狐視頻、中文在線、樂道互動等知名企業紛至沓來。三地共同建立了文化項目資源庫,已收錄200余個項目。在三地舉辦的國際文創產品交易會、創意展交會、特色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會展上,專門設置京津冀展區,免費向企業提供展位,集中展示京津冀文化項目和文化產品。
“文惠卡”讓更多市民走進劇場
一張小小的“文惠卡”,激蕩一城“文藝心”。
天津文化惠民卡是落實市委、市政府文化惠民要求,在市委宣傳部、市財政局、市文廣局組織指導下,由天津北方演藝集團聯合本市十一家國有文藝院團發行的實名制會員卡。2015年3月28日,“文惠卡”首發,在全國首創“變補貼院團為補貼市民”的政府文化惠民模式,受到各界關注和點贊。
市民陳欣自從辦了“文惠卡”,看演出從“一個月看一次”變成了“一個月看三次”,從只看音樂會,發展到話劇、歌舞、魔術都有涉獵。他說:“我花費100元,政府給補貼400元,不僅有補貼還有購票折扣,最便宜的演出票算下來也就花費十幾元錢。”因為票價實惠,陳欣還會“請客”與親友一起看,愛看演出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市民暢享“文化大餐”的背后,是政府真金白銀的投入。2015年,政府為“文惠卡”投入專項補貼資金2400萬元;2016年,增加到3660萬元;2017年,約投入4700萬元?!拔幕菘ā卑l行量,也從2015年的6萬張、2016年的10萬張,增加到今年的13.5萬張。每次發行,均是短期內一售而空。
觀眾得實惠,院團也受益。天津河北梆子劇院院長張浩欣喜地說:“政府支持力度很大,看戲的多了,上座率日漸看好,連續出現劇場全滿的可喜之勢,這更激勵演員拿出叫座的劇目答謝觀眾盛情,排戲的熱情也高漲了?!备鶕旖蜓菟嚲W后臺顯示數字,2015年“文惠卡”推出演出914場,2016年推出演出1388場,連續兩年平均上座率達到80%以上,新創劇目上座率持續達到100%。
“文惠卡”帶來劇團、觀眾雙贏,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形成了演員、觀眾、劇團、市場間的良性循環。今年1月23日,涵蓋40余家演出單位的“天津市文化惠民演出聯盟”成立,3月18日開始,市民持“文惠卡”不僅可以觀看國有院團演出,還可以觀看“文惠聯盟”內民營院團的演出和演出機構引進的外地優秀劇目。今年前3個月,已演出483場,預計全年將奉獻2200余場精彩演出。天津評劇院院長曾昭娟說:“‘文惠卡’讓國有院團迎來了繁榮得到了尊重,現在引進了民營院團和外地院團的演出,國有院團更要提升自己,生產更多老百姓買賬的好劇,在互相交流學習的同時發揮好主導作用。”
農家書屋城市書吧遍地開花
書屋進農村,田園溢書香。
天津深入實施“農家書屋工程”,3000多個行政村全部按標準建成了農家書屋,提前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的目標。已建成的農家書屋,在出版物的選配上,均達到了國家廣電出版總局的建設要求,配置的圖書在1500冊以上,音像制品100張,報刊30種。各農家書屋均配有專職或兼職的書屋管理員,并經過區圖書館業務培訓。市新聞出版局與市財政局還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定期補充、更新書物,確保農家書屋“建得起、管得好、用得上”。
農家有書屋,城市有書吧。為了促進全民閱讀活動的深入開展,鼓勵市民多讀書、讀好書,建設文明和諧的書香城市,市委、市政府決定用3年時間建設200個城市書吧,并如期建成。每個新建城市書吧,由市財政出資,配備了價值五萬余元的圖書、報刊和音像制品。各城市書吧建設初期均配置了圖書2000冊,音像制品20張,報刊10種,建立了電子閱讀室,部分書吧內實現了WIFI無線覆蓋。在出版物的選配上,采取專家推薦與群眾選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組織書吧讀者代表看樣選書,提升所選書籍的可讀性、針對性,使圖書更加貼近群眾需求。
從農家書屋到城市書吧,從學習科學知識到提升文化素質,城鄉居民的精神家園更加充實、更加豐盈,為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注入新的滋養、夯實文化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