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舞臺以詩化意象詮釋“右玉精神”

    2022-7-20 14:44  |  來源:新華網

      圓形轉臺中央,立著一棵“小老楊”,上方的環形燈架,時而升降時而傾斜;現實的生活情境,多重的時空結構,用寫意的手法創造詩化意象……18日在京召開的專家研討會上,山西省話劇院的新作《右玉》獲得好評。
      
      日前在北京參加第七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的《右玉》,主要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山西省右玉縣黃沙洼村群眾在縣委書記唐漢元、縣長黎潤杉以及村黨支部書記柱子等黨員干部的帶領下,同“吃人”的風沙展開殊死斗爭的故事。
      
      該劇總導演、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王曉鷹說,全劇試圖構建一種新的敘事結構,表現右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治沙綠化、改天換地、建設美好家園的生動實踐。
      
      “該劇是王曉鷹追求多年的‘從假定性到詩化意象’理念的又一次舞臺實踐,具有哲思和詩情。”94歲的中央戲劇學院原院長、導演藝術家徐曉鐘說,尤其那棵“小老楊”,雖然樹干扭曲樹皮粗糙,卻始終堅強地挺立在舞臺中央,這是“右玉精神”的詩意象征。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劇作家歐陽逸冰說,劇中圓形轉臺象征“地”,暴露在空中的環狀燈架象征“天”,右玉人民在其間“戰天斗地”建設美好家園;全劇表達了右玉人民對家鄉的愛、對祖國的愛,深刻挖掘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一重大主題。
      
      如歐陽逸冰所說,這一主題凝練在劇中一個女人多次吟唱的歌聲中:“一陣風來一陣沙,黃沙洼里是我家。谷雨無云下不了種,遍地荒丘瞭不見一朵花……一年一場大風刮,刮開了漫山遍野萬朵花。塞上邊關今猶在,古往今來是誰改變了咱!”
      
      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徐健指出,演出具有敘述體戲劇的特征:敘述者老年唐漢元掌控著戲劇節奏,引導觀眾盡快進入戲劇情境,完成對歷史的還原;歌隊展現了右玉的生命群像,是民心起伏與走向的象征,是生命頑強與韌性的隱喻,是歷史見證者與書寫者的化身,也引領觀眾持續追問“右玉精神”的內涵。
      
      同時,專家也提出劇本人物塑造、演出方言使用等方面的問題和建議。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