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提質減量時代,“上海牌”電視劇緣何佳作頻頻?

    2023-6-27 14:24  |  來源:中國青年網

      6月25日舉行的滬產電視劇研評會上,收錄了50部佳作的《新時代優秀滬產電視劇集粹》首發。在中國電視劇“提質減量”的時代,緣何“上海牌”電視劇佳作頻頻?
      
      “這些滬產劇,既可以體察‘滬上人家’的情緒心態與人生況味,更可以從中洞察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軌跡。”中國廣播電視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顧問李京盛說。

    優秀滬產電視劇論壇嘉賓合影。中青上海校媒記者肖堯/攝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影像的主戰場。曾經,以《上海一家人》《蹉跎歲月》為代表的海派電視劇深深打動了觀眾的心,也引領了那個年代中國電視劇創作的浪潮。新時代,滬產電視劇急需破題。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上海市廣播電視局局長方世忠表示,上海要建立題材“蓄水池”、用好創制“加速器”、打造最強“支撐力”,營造上海“劇作創制最優生態”。
      
      “蓄水池”該蓄什么樣的“水”?最新的儲備可見一斑,《大浦東》《功勛》《心居》《在一起》《破曉東方》等赫然在列。論題材,這幾部重點創作分別主打紅色、都市、抗疫、金融不一而足,但萬變不離其宗,“行進中國”與“最上海”兩大關鍵詞呼之欲出。

    各領域嘉賓正在進行現場討論。中青上海校媒記者肖堯/攝
      
      從《大浦東》到《破曉東方》,從《心居》到《安家》,無論是新中國誕生之初上海的城市治理,還是當代上海的金融變革,抑或是圍繞普通百姓衣、食、住、行、醫、學講述的平凡生活故事,都具有鮮明的上海特色、濃郁的海派風情。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說,滬產電視劇的優秀基因植根于“上海文化”的底色中。30多年前的海派電視劇深深打動過觀眾的心,也成為那個年代中國電視劇創作的主流。“中國特色的電視劇創作,植根于改革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沃土,是以高揚地方的文化優勢和審美特色等因素優化組合的精品力作。”仲呈祥認為,新時代的滬產劇應該堅守住那些經過歷史和人民檢驗過的優秀傳統。
      
      在入選的新時代滬產劇代表作品中,有改編自阿耐長篇小說《大江東去》的《大江大河》;改編自著名史傳作家劉統紀實文學《戰上海》的《破曉東方》,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以“穿越”式敘事激發出古今價值觀碰撞的《慶余年》,對路遙的文學名著《平凡的世界》和《人生》的改編等等。李京盛認為,這些作品“讓觀眾清晰地體察到了在大都市萬象紛繁的背景下,生活的涓涓細流是怎樣的日夜奔騰不息。”
      
      著名文藝評論家酈國義說,當下如何推動、加深文學與影視之間的“雙向奔赴”和“雙向賦能”,已成為一個熱門的實踐課題,“經典名著傳播的美育引領,也應成為兩個‘雙向’的題中應有之意,值得引起業界和媒體的充分重視。”
      
      滬產電視劇里有面向全國視野的“大”格局。從全景展現建黨歷程的《光榮與夢想》到講述新中國成立后戰犯改造的《特赦1959》,從經偵劇《獵狐》、援非醫療劇《埃博拉前線》,到科幻劇《三體》、軍旅劇《特戰榮耀》、冬奧劇《超越》。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作家毛尖認為,這些滬產劇敘事豐富了也改變了“MADEINSHANGHAI”的摩登本質,“真正打開了‘大上海’的格局,也把‘大’變成一種更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前綴”。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