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筑攝影師邁克?托利鏡頭中的馬丘比丘   

    2018-3-15 18:06  |  來源:中國藝術報

      邁克·托利鏡頭中的馬丘比丘
      
      1911年,馬丘比丘被美國耶魯大學考古學家希蘭·穆賓漢姆發現,自此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為印加文明中最負盛名的歷史遺跡,1983年,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世界十大瀕危文化遺產之一。正值馬丘比丘發現100周年之際,攝影專輯《石頭的獻禮:探索馬丘比丘永恒的智慧》的作者、美國建筑攝影師邁克·托利近日到訪中國并接受本報專訪,為我們講述了他眼中的馬丘比丘。
      
      石頭的獻禮 永恒的智慧
      
      ——美國建筑攝影師邁克·托利鏡頭中的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建于15世紀中葉,常年隱匿于秘魯安第斯山巔,云霧繚繞,神秘瑰異,即使從烏魯班巴河谷谷底也難見其全貌,很難想象印加人建造馬丘比丘時甚至沒有使用車輪。由于印加文明沒有文字記載,馬丘比丘的建造原因、方式和用途一直是考古界的謎團。自希蘭·穆賓漢姆發現一個世紀以來,馬丘比丘已成為印加帝國統治的象征,其景象令人驚嘆。在美國建筑攝影師邁克·托利為馬丘比丘拍攝的攝影專輯中,馬丘比丘的奇異與永恒之美被捕捉并記錄下來。
      
      悲劇歷史下的云中之巔
      
      “石砌的古老建筑物鑲嵌在青翠的安第斯高峰之間,激流自風雨侵蝕了幾百年的城堡奔騰下泄……”智利詩人聶魯達在他的長詩《馬丘比丘之巔》中這樣描繪馬丘比丘。邁克·托利用照相機描繪了他眼中的馬丘比丘。自孩提時起,邁克·托利就迷上了馬丘比丘。打動他的不僅是那些經歲月打磨的石墻和高聳于海拔2400米山脊之上的廢棄之城,更是馬丘比丘這座城市悲劇性的歷史。“去馬丘比丘旅行,記錄那里的風景一直是我的夢想。印加帝國曾雄霸一方,他們信奉太陽神,建立了完善的農業體系,可惜由于西班牙人的入侵,它失落了。馬丘比丘成為皇室的最后避難所。那個時候的印加文明還處于結繩記事的時代,他們的歷史只能依靠世代印加人口口相傳,雖然沒有文字史料記載,但是馬丘比丘古城印證了當時發達的印加文明,每一處石屋、階梯、走道、石門都由巨大的石塊堆砌得‘天衣無縫’,絲毫沒用石灰水泥之類的黏結物。那些石頭建筑和一望無際的梯田震撼人心,呈現出一種古老而又特殊的美感,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他說。
      
      馬丘比丘距印加帝國都城庫斯科120公里左右,建在距烏魯班巴河面2400米高的山脊上,全城面積約9萬平方米,有著無法言語的恢宏。“我有幸兩次游覽馬丘比丘,分別在夏至和冬至。”邁克·托利興奮地回憶道,“我一路驅車盤山而上,緩緩靠近馬丘比丘城,層層云霧漸漸散去,馬丘比丘的完整地貌終于映入眼簾,這是揭開馬丘比丘神秘面紗的理想前奏,身邊的云時而靠近我,時而離去,在云霧的縈繞和植被的遮擋下,石頭之城若隱若現。我閱讀過大量關于馬丘比丘的書籍,搜集過很多信息,但面對它時仍覺得無以倫比,我想每一個面對它的人都會深受感染,卻又無從表達。所以我便試著用我的照相機記錄這一切”。
      
      人與自然的太陽之城
      
      有人說,馬丘比丘是“印加皇室的避難所”、“云間的失落之城”、“古代祭祀神壇”。但事實上,馬丘比丘比人們口中描繪的、圖片記載的更奇妙,因為它蘊藏著人與自然相互交融的唯美力量。它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人工的巧妙設計和自然風景合為一體,這些看似冷冰冰的石頭娓娓道出印加人的天才和智慧。
      
      邁克·托利說:“剛剛成為建筑攝影師的時候,我很少關注人類和大自然的聯系,其實自然與人的交融才是最值得突出的主題。印加人堆砌的建筑物和自然環境的融合是最有力量的美感。對于人類而言,馬丘比丘是一份彌足珍貴的禮物,盡管那些冷冰冰的石頭不能言語,卻向人類傳達了最美好的信息,代表人類文明的建筑群落與上蒼賜予的自然風景不僅可以共存,還能相得益彰、和諧共融,所以我將自己為馬丘比丘拍攝的影集命名為《石頭的獻禮》。”
      
      印加人對大自然中的太陽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眷戀,他們把自己稱作“太陽的子孫”,將太陽視為神靈,渴望用“拴日石”將帶來光明和溫暖的太陽永遠留在天上,關于太陽崇拜的建筑在馬丘比丘隨處可見,甚至有人說印加人把馬丘比丘建在高聳的山脊上,就是為了離太陽更近一些。邁克·托利說:“太陽光線對于馬丘比丘城、印加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喜歡捕捉那些光線的變化。”一張在太陽神廟中拍攝的照片是他的最愛,照片捕捉到季節更替時光線變化的情景。“6月的太陽從東邊升起,古老地板上的刻痕猶在,夏至時分光線照射進來,夏天來了。”為了完成拍攝,邁克·托利花了很長時間,因為不停有游客走過,他不得不預先選好角度,伺機摁下快門。他說:“我并不介意照片中出現游客,甚至在近景照片中出現人影,卻也希望呈現出無人打擾的馬丘比丘。但是,阻止其他和我一樣來到這里、感受馬丘比丘的人的腳步,這不公平。”
      
      任重而道遠的保護之路
      
      近年來,觀光馬丘比丘的游客人數不斷攀升,那些乘載著游客上下山的汽車排放了大量尾氣,嚴重影響了馬丘比丘遺跡的環境,附近名為“熱水”的小鎮又曾發生山體滑坡,為馬丘比丘的保護造成困擾,秘魯政府不得不限制每日前來觀光的游客人數。
      
      邁克·托利對這座古城的未來顯現出一些擔憂:“馬丘比丘古城遺址地表不斷增多的裂痕使人們不得不更加擔心它的安危。我珍藏了一本1913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作為首個詳細介紹馬丘比丘的雜志,它讓馬丘比丘走進了人們的視線,雜志上刊登的大幅照片令全世界震驚。自此,便不斷有人前往秘魯探秘馬丘比丘。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馬丘比丘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確保馬丘馬丘遺址不會被日益增加的觀光者破壞,今年年初,馬丘比丘的參觀人數設有上限,一些參觀者被‘拒之門外’,這或許能為馬丘比丘的未來提供保障。用相機記錄歷史遺跡的風光讓其流傳千古固然很好,但我認為像長城、馬丘比丘這種歷史遺跡已不再需要更多照片去名揚四海,它們已經家喻戶曉了。當我們領略被封存的歷史文明神韻時,應首先考慮如何讓其代代傳承下去,而不是沖過去摁快門。發展旅游業不能以犧牲歷史遺跡為代價,就像現在越來越多的特色建筑消失于城市化進程中,這是否值得?我這次來中國,游覽于風景秀美的云臺山,行走于古都西安的大街小巷,感嘆于北京現代與傳統的文化碰撞。中國現在是個現代化的強國,北京讓我印象深刻,我去看了鳥巢和中央電視臺新址,也探訪了民巷,很多古老的建筑已經于高樓林立中湮滅,我不知道這是否算件幸事。”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