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其實有很多怪模怪樣的動物,現在這些動物到了青銅器金幣上,雖然還是覺得有點奇怪,但是心底卻生出一份這樣也十分可愛的心情。
錯金銀青銅器是中國青銅器時代的一種特殊工藝品,它是把金絲、銀絲鑲嵌在青銅器上制作而成的。這種工藝運用在動物造型的青銅器上尤為精彩,在1981年發行的中國出土文物(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中的錯金豹和雙翼神獸,采用金絲縷金、鑲嵌等裝飾手法塑造出的動物毫毛明顯更為生動,從而增強了動物的靈動感。但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錯金銀工藝出現得比較晚,在青銅工藝發展了一千多年以后的春秋中晚期才興盛起來,隨著中國青銅器時代的落幕,它只不過是一抹絢麗的晚霞。
錯金豹青銅器,是在西漢工藝發展巔峰期下的產物。它于1968年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王劉勝墓出土,通高3.6厘米,長5.9厘米,現藏于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金銀幣中呈現出來的錯金豹,表面光滑明亮、花紋光彩照人,就像剛剛出爐的新銅品,盡管少了些許古樸的韻味,但在金屬光影烘托下,更能體現其外觀的別致精美。
觀幣中錯金豹四肢健碩,足如鋼鉤,集威武剛毅、矯健敏捷于一身,雖蜷臥著身體,但前足支撐前體,似乎隨時一躍而起,頗具張力;其長頸直立,昂首側望,微張的嘴巴里尖齒顯露,圓目瞪視,狀若咆哮,把豹的剛猛之貌表現得淋漓盡致。最為精彩的是豹身上那梅花狀的斑紋,不規則而又不顯得凌亂,精妙的錯金工藝使得其周身流光溢彩,不但令此豹更具個性魅力,也增強了器物的藝術感染力。
幣中錯金豹席地而臥,靜中寓動,含蓄的表達中暗藏著張揚,十分符合獵豹的習性,這是源于古代工匠對動物的細致觀察以及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追求,表現出了西漢時期藝術創作水平的獨特魅力。在觀覺上,淡調的金屬光輝柔和了錯金豹的暴戾之氣,使其看起來更像守家護宅的瑞獸,與古代青銅器以祭祈祥的性質相近,無形間延伸了其文化的底蘊。
雙翼神獸,是本套紀念幣中最讓人覺得新奇的青銅器。它的形象十分奇特:外表看起來有點像獅子,卻又豎著一雙翅膀,鳥不像鳥,獸不像獸,甚為怪異。再細觀其形象:高高昂起的頭上,怒目圓睜,巨口大開,利齒外露,長舌挺起,似在張口咆哮,兇相畢露;四肢弓曲,利爪如鉤,力量感十足;
前胸低伏,后臀高聳,長尾翹起,極富強健矯捷的力度美,形象富有極大的藝術感染力。除了外形的奇特,神獸紋飾也十分華美,鑲錯在其身上銀片、銀絲縷出了繁縟的圖案,尤其背部的兩個云中的鳥雀圖案,更增加了神獸的神秘感。這種神獸在我國是首次發現,連考古學家也無法在古書籍中找到類似的動物,因此認定這是一個并不存在的動物。但不可否認的是,雙翼神獸運用抽象、夸張、變形的藝術設計,將飛禽走獸的特點集于一身,令我們大開眼界,展示出古中山國人豐富奇特的想象力。
金銀幣中呈現出的雙翼神獸,除了保持著原器的神貌外,由于采用了仰視的角度,使得神獸兩肋之間的長翼呈舒展之狀,作騰飛縱躍之勢,似乎隨時準備騰空而起,意態更接近遠古神話中的風神“飛廉”。據說,風神“飛廉”身長長毛,并生有雙翼,是一種善于飛走的神獸。因此,這個連考古學家也定不出名字的神獸,有人猜測就是傳說中的“飛廉”,是古人供奉的神祗。神獸身上的錯金銀工藝在現代鑄造工藝的渲染之下,圖案、花紋在器物表面溝槽明顯,青銅的古樸凝重與金銀紋飾的流暢秀麗交相輝映,形成了一種雅拙互見的藝術美感,體現了雙翼神獸造型藝術和工藝水平的精妙。
古代青銅器上的動物雕塑裝飾十分豐富,目前發現的鳥獸器的種類頗為繁多,如羊尊、鳥尊、豬尊、虎尊、鸮尊……等等數之不盡。這一類鳥獸形象仿生的青銅器皿對于鑄造技術的要求遠比其他幾何狀的器物要高,在當時生產技術并不高的情況下,鑄造這些器物遠不止是為了使用的美觀,更多是反映一個時代的文化與信仰,從而形成一種獨具時代氣息的莊嚴厚重美。金銀幣中的青銅動物,不僅賦予了青銅器外在形式的華美與瑰麗,同時蘊含著神秘多彩的古人之音,等待我們去聆聽,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