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在上海市郊生活過的市民都有記憶,一場臺風過后,落在樹下最多的是被淋得奄奄一息的白頭鵯等小型雀鳥。在國內一些沿海城市,臺風曾經導致上萬只白鷺等鳥類死亡。還曾發生過市民冒雨救助鳥兒的一幕呢。
臺風又要來了!我們今天來說一個與臺風有關的“小眾話題”:輕飄飄的鳥兒,遇到臺風會怎樣呢?上海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專家們說,夏秋季節行進在“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候鳥,往往會與臺風狹路相逢,而第六感格外強大的鳥兒,會為臺風的來臨提前精心準備“應急預案”,于是有了這樣一句話—— “預測颶風,與其觀察氣象動態,還不如探測棕夜鶇的巢穴”。
沿海鳥兒都受過““搏命洗禮”
先來科普硬知識:人們一般將中心持續風速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熱帶風暴,它每年都發生在西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印度洋等處。其中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又稱為臺風,占到全球熱帶氣旋三分之一。
我國所有沿海地區,每年都是西太平洋臺風途徑區域。夏、秋季的臺風,雖然給我國沿海地區帶來短暫的降溫、祛暑和雨水,但也會造成嚴重的自然災害。
夏秋季節,中國東南部行進在“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的候鳥,往往會與臺風狹路相逢,而北美東部行進在“美洲—大西洋”遷徙路線上的候鳥,可能與大西洋颶風相遇。而近大陸的海洋上,還有很多以灘涂為生和以海島周邊水域為生的水鳥,風暴會破壞它們的覓食地或使它們無法正常覓食,海邊或海島上的巢區,將遭受臺風的洗劫,這是它們的宿命。
原本生活在沿海陸地的留鳥(或候鳥),尤其是當年新出生的、羽翼未豐的幼鳥,要經受登陸后暴風雨的“搏命洗禮”。
鳥兒當然會損失,每次臺風經過,都會有缺乏經驗或躲避不及的鳥兒,尤其是翅膀單薄的鷺鳥,會被狂風掀卷到高空,折斷翅膀,再跌落地面摔死、或落到水面淹死,沒死的“重傷者”也會餓死。也有的會意外地被強大的氣流卷帶到缺乏食物、不適合生存的陌生絕地。
一些在海邊或島嶼上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巢穴,可能會被狂風摧毀,致使新生命夭折——很多新生鳥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60~70%,除了被掠食,就包括了經不住惡劣天氣災害。
不少在上海市郊生活過的市民都有記憶,一場臺風過后,落在樹下最多的是被淋得奄奄一息的白頭鵯等小型雀鳥。在國內一些沿海城市,臺風曾經導致上萬只白鷺等鳥類死亡。還曾發生過市民冒雨救助鳥兒的一幕呢。
運用“第六感”,提前通過危險區
但是,專家說,也不要小看鳥兒在與臺風的漫長博弈中所展示的生存之道與應對策略。有些鳥類會在臺風(颶風)來臨之前就預先規避——通過調節自己的行為,設法提前通過風暴經過區域。
臺風來臨時,遠處空中奮力飛翔的鳥兒們。
鳥類專家研究與觀察發現,鳥類具有人類沒有的“第六感”它們可以聽到次聲波并且敏感地感受到氣壓的變化,由此可以預先獲知風暴的動向,尤其是當熱帶氣旋發展成臺風一般超大規模、超強速度的災害氣象時,它們會預先接收到風暴即將來臨的信息。
比如,廣泛分布在北美的雀形目候鳥——白喉帶鹀,曾經接受過專家的研究。它們是“美洲——大西洋”遷徙路線上的鳴禽,春夏季在加拿大中部和美國東北部繁殖,冬季遷徙到美國南部和東部。
白喉帶鹀等鳥類具有人類沒有的第六、第七感
白喉帶鹀棲息于叢林、灌木、針葉樹和混合林地的灌木叢。一般在灌木叢下或接近地面低植被區域覓食,主要吃種子、昆蟲和漿果。在針葉林和混交林的區域繁殖,繁殖季節里主要用昆蟲喂養雛鳥。
研究的結論有些令人吃驚:白喉帶鹀在春、秋季遷徙時節,能夠感知并根據氣壓下降(氣溫并未降低),在北大西洋颶風來臨之前,提早出發遷徙,以避開“美洲——大西洋”遷徙路線上颶風影響。
北美的白喉帶鹀遷徙途中很可能遭遇颶風
同時,在春季遷徙時,也會因溫度下降(氣壓并未降低)而延遲春季遷徙出發,以適應繁殖地的昆蟲等食物供應。這表明,當大風暴來臨時,正處在遷徙時節中的鳥類,可能會根據自己的生活歷史和季節調整自己的行為。
筑巢時間隨颶風而動
另一種雀形目鳴禽——棕夜鶇也是長途遷徙候鳥,它們繁殖于加拿大南部和美國北部森林中,秋季遷徙到南美洲亞馬遜流域等地越冬。棕夜鶇主要吃昆蟲和漿果。據鳥類專家對棕夜鶇一處森林棲息地的長期觀察記錄,發現它們筑巢時間、遷徙(動身)時間與當年颶風發生狀況有著極其緊密的關系。
棕夜鶇
長期追蹤記錄表明,在颶風較為嚴峻(統計累積旋風能量,用0-300數值表達)的年代,特拉華洲的棕夜鶇會將其繁殖季節縮短,并更早地換羽,以使自己能夠比往年更早地向南方遷徙移動,避免受到最強烈颶風的影響。
在正常的繁殖期里,棕夜鶇一般會多產幾窩、每窩產較少的卵,使得在捕食者侵襲下能保證一定的存活率。據觀察,在颶風較為嚴峻的年代,棕夜鶇會減少抱窩次數,在一窩中產下更多的卵 從而“壓縮繁殖期”提前遷徙。
棕夜鶇似乎會預知當年颶風情況來決定生幾個寶寶。
令人驚奇的是,專家居然依據2018年春季棕夜鶇筑巢情況,并且數了一下巢中的鳥蛋,就預測了當年夏秋季北大西洋颶風的強烈度,結果居然比氣象預測還要準確。為此他們大膽放言,在預測颶風方面,“與其觀察氣象動態還不如探測棕夜鶇的巢穴”。
棕夜鶇秋季漫長的遷徙路途上,必須安全無損地穿越大西洋颶風帶
然而,白喉帶鹀、棕夜鶇的研究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在如今的大數據時代,各國擁有類似長期數據集的研究人員正在梳理他們的記錄,以尋找與其他鳥類相似的模式。或許人們很快就會知道,這將是在遷徙期間應對臺風(颶風)的候鳥中采用的普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