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奧·勞赫 《DAS ANGEBOT》 布面油畫 2010

    2019-9-6 17:21  |  作者:子賢  |  來源:中國書畫網

    尼奧·勞赫 《DAS ANGEBOT》 布面油畫 2010
      
      “繪畫死亡”的觀點充斥著上世紀晚期的西方藝壇。恰恰此時,尼奧·勞赫的具象繪畫以強撼的視覺儀式感影響著繪畫的新生。敘事與情節,崇高與世俗在現代和后現代的二次元洗禮,重新以一種闡述的方式成為一種新時代的歸來,感染著早已麻木的感官世界。政治與社會,個人與集體,日常與信仰在他的繪畫中變得更加惶恐不安,越來越多的不確知因素和神秘的事物符號被他賦予不同的歷史與現實主題,他以特有的儀式感營造出一個創新的架上繪畫之路。人類共同承受的社會責任,認同感與存在的生存環境的諸多要素,使中國眾多藝術家關注尼奧·勞赫和他的創作方式。
      
      勞赫的繪畫多為大尺幅作品,運用超現實主義手法展現日常生活場景。其特征是看上去是各種沒有關聯的、拼貼畫般的片斷,但證明了畫家很強的敘事能力。主題的多樣化促使觀眾更為仔細地去感受作品。并不流暢的色彩(蒼白和灰白的顏色)和打破常規的色彩對比使他的作品看上去充滿誘惑、令人興奮。
      
      尼奧·勞赫的繪畫色彩醒目,尺幅巨大,具有混亂、不安的特征來自于特殊的夢一般的生活現實,士兵、工人、商人以及狂飲的宴會和奇怪的儀式等特殊時代的歷史面貌,有一種對敘事性繪畫模仿的風格,其作品中各種人物的邊緣線有意不融于背景之中,清晰而硬挺,如同剪貼的畫報。
      
      他還利用各種縱深的透視角度,使畫面產生深遠感,把觀者引入某段既明了而又模糊的歷史。他的作品讓人極易辨認,而又難以模仿,近年來深受歐洲和美國收藏家的青睞。
      
      直到今日,他還隨時可能對所承受的謾罵進行反抗。尼奧·勞赫曾經以他的畫作為戰場,現在也依然如此。他在他的畫中通過——藝術中和生活中——那一群伴隨著他的人物堅持著自己的戰斗。幾乎在他的每一幅畫中都能找到一個與他相似的主人公。特別是他的“后社會主義時代的現實主義”對美國人的吸引,使尼奧·勞赫得以享譽世界。
      
      萊比錫博物館館長漢斯-維爾納·施密特(Hans-Werner Schmidt)說,他作品中的那些讓人覺得疏遠和陌生的地方,正是其吸引人之處。尼奧·勞赫的成功鼓勵了眾多年輕藝術家重新回到繪畫上,同時也讓萊比錫在藝術世界地圖上占有一席之地。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