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莊行——文化體驗及隨想

    2019-10-21 19:23  |  來源:上海文藝網

      多年前在宜賓參加一次會議之際,匆匆去過一趟李莊,但時間緊,看的不全,體驗不深,中國營造學社和栗峰山史語所兩處重要舊址都未走到,僅留下一點廟宇及抗戰文化的初略印象。自看完了岳南先生的大作《南渡北歸》后深受感染,心情久久難以平復,大師雖己遠去,但留下的風范、趣事、佳話猶存。為了進一步加深了解,實地接近那段難忘的歷史,觸摸小鎮特有的文化遺產,緬懷先賢,回望遠走的大師,感受其獨特的文化氛圍,遂產生了再訪李莊的念頭。


      最近正好借國慶假期從上?;氐阶载曁酵改笝C會,帶著已久的心愿,一大早便攜家人驅車前往李莊,先是經過了一段G85高速,到達宜賓市后接連跨越岷江、金沙江江上兩座大橋,從蜀南大道轉入鹽李路,沿長江邊一路行駛17公里便抵達了萬里長江第一古鎮——李莊。中秋過后的川南地區秋高氣爽,氣候宜人,李莊位于長江南岸,地勢平坦,因水而生,因水而建,歷史悠久,據史料考證有1460多年的建鎮史。這里文物古跡眾多,成規模的古建筑群臨江排列而建,小巷院子巧妙布局其中,樓臺亭閣、粉墻黛瓦、雕花門窗隨處可見,極具明清建筑風格。這里民風淳樸,風景秀美,底蘊深厚,古樸、深邃的韻味讓小鎮的人文氣息顯得更加濃郁。小小的李莊獨具魅力和影響,聲名遠揚,它承載了一段國人難以忘懷的歷史,增添了特別的色彩,既是一處充滿傳統文化涵養和歷史遺跡沉淀的川南古鎮,更是訴說抗戰風云與滄桑的一個特殊小鎮,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有人稱道“東部有周莊,西部有李莊”。


      


      抗日戰爭爆發,神州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李莊人展示了博大的家國情懷和歷史擔當,在之前同濟大學派人與南溪縣洽談遭婉拒的情況下,李莊方面獲悉后主動伸出援手,羅南陔先生邀請鎮上多位士紳、權貴人物來到家中廳堂商議,經過一番議論最終達成共識,隨后便發出了“同濟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給”的電報。短短十六字電文簡明清晰、擲地有聲、字字千鈞,其遠見、膽略、胸懷、大義著實令人佩服,心生敬意。李莊人主動相邀,盡其所能,鼎力相助,讓同濟大學大為欣喜。經過簡短籌劃和安排,很快國立同濟大學率先遷來,緊隨其后中央研究院、中國營造學社、中央博物院、金陵大學、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相繼遷駐于此。與此同時從北京故宮博物院南遷輾轉運來李莊的上千箱珍貴文物也放置在張家祠內保存,長達五、六年之久。真是國破山河在,所幸有李莊啊,可以毫不夸張的講那個危急時候古老的李莊小鎮成為在戰火紛飛年代一處難得的安寧的“諾亞方舟”,為保護和延續國家文脈起到了重要的支點作用,也正是在這個時候一個注定在中國現代文化歷史上留下深刻標記的新的文化中心在此偏僻之地孕育而成。


      


      一時間,一群群、一路路的“下江人”通過水陸交通迅速匯聚到這里,原本僅三千多人的小鎮最多時接納安置了近萬名外來人口,在當時十分落后的交通條件下,在較短時間內那么多人員及部分重要的科研、教學物資(包括珍貴的圖書資料、明清檔案等)的遷移其艱險與曲折過程真是難以想象。在滾滾而來的人流之中,全國一批大名鼎鼎的專家、學者云集小鎮,群星薈萃,李濟、傳斯年、董作賓、陶孟和、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童第周、吳定良、勞干等等。他們在戰時極其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依然不忘學術追求,潛心堅持科研教學,著書立說,傳承文化,培養學子,真可謂碩果累累:梁思成大師的杠鼎之作,也是中國現代建筑科學的開山之作《中國建筑史》、“甲古文之父”——董作賓的名著《殷歷譜》即在此地的民宅中誕生,其他一批重要著作也相繼問世,如《中國建筑圖錄》、《太平天國史綱》、《錦灰堆》等;“中國克隆之父”——童第周舉債從小鎮舊貨攤上買回一臺舊的德國制造的顯微鏡,借用干電池和煤油燈,甚至窗臺上的陽光堅持做實驗,居然取得了領先世界的生物胚胎實驗研究成果;一批莘莘學子在這里艱難求學,頑強生活,后來許多人士成為新中國的棟梁之才:古建筑大師羅哲文1940年考入中國營造學社,師從著名的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劉敦楨等,建國后擔任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長期從事古建筑的研究,他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提出了“四原”原則(即原型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創立了具有中國原理特征的系統性的古建筑保護維修理論,對長城、大運河等一大批重點古遺址、古建筑的保護與申遺事業作出了卓著的貢獻,發揮了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學界泰斗、著名的哲學家、歷史學家、宗教學家任繼愈大師,在學術領域多有深入研究和重大建樹,1959年10月毛主席與任繼愈之間還進行了一次關于宗教問題的談話,1987年起長達18年擔任國家圖書館館長,他曾在李莊度過了自己的北大研究生階段,獲得了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的文學碩士;當今知名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從醫70余年,醫德高尚、醫術高超,97歲高齡仍站在手術臺上,救治了1.6萬多肝膽病人,享有“中國肝膽外科之父”的大國醫——吳孟超于1940年春從馬來西亞回到祖國,先期在昆明同濟大學附中學習,考入同濟大學醫學院之后來到李莊繼續學習。小鎮雖然地處偏遠,但戰時與外界也多有交流溝通,這里曾舉辦過小型文物展覽和《日出》、《雷雨》等戲劇演出,給戰時處于困境中的學者、師生們帶來一絲樂趣。著名教育家、清華大學校長、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梅貽琦于1941年6月不辭辛苦從昆明專程趕到李莊走訪慰問,與多位學者交流,特意到營造學社看望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梅校長還親自指導完成了對幾位北大文科研究生的論文答辯考評,設在農家小院里的答辯場地雖然十分簡陋,但其考試過程極為嚴格規范,這恐怕也是北大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研究生答辯場景。在抗戰期間美國著名學者、“中國通”費正清教授、英國知名學者李約瑟博士等國際友人也不遠萬里前來訪問講學,他們的到來是對中國文化抗戰的同情和支持。



      漫歩在李莊的古寺廟、殿堂、巷道、樓臺、民居、村落之中,在有的民居大院中還不時會看到一些當年遷駐文化機構的標牌、標識(如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長江委水文局上游局)和知名學者舉家租借民宅生活之處(如李濟居住之處)。在寺廟院落里我邊走邊看,若有所思,79年前李莊人為了給眾多學者們安置一張張安靜的書桌,迅速將廟宇祠堂騰空,請尊貴的神仙菩薩讓位。這些本該是李莊周邊民眾平時求神拜佛,當地一些大家族和商業幫會等聚會交流的莊重場地(據說有九宮十八廟之多),竟然一下變成了遷駐機構的科研、教學臨時場所。雖然擁擠簡陋,物資匱乏,生活異常艱苦,倒也十分僻靜,相較西南聯大常常遭受敵機轟炸的威脅而顯得更為安全,也勉強能夠支撐學者們從事基本的科研教學,這在無意中成為難得的庇護寶地,這些古老的廟宇起到了之前從未預想到的另類功能。我想啊,這也許正是在那個戰亂時期發生的小鎮傳統文化與戰時特殊需要的歷史性和諧交匯,在外敵大舉入侵、民族危難之際菩薩也大顯慈悲,幾年間一直保佑著這些背井離鄉、流離失所的眾多學者學子以及國家文化火種。雖然一瞬之間有此番神靈庇佑的想像,但我沉下心來,思來想去,更愿意相信這正是幾千年來歷盡劫難、堅韌不拔、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強大力量的顯現。



      通過此次實地觀察與思考,我以為可以用“既小又大”四個字來形容和概括戰前古老的小鎮與抗戰爆發之后文化機構遷駐的李莊。之所以說它小,一則是范圍小、人口少,之前小鎮的主要街巷、寺廟、殿堂、民宅、大院等主要分布在一公里多的區域內,鎮上人口也只有區區三千多,長期以來大多數當地的老百姓日常生活及活動往來的地理空間一般不會超過方圓幾十公里;二則是雖古老,但沉寂已久,名不見經傳,除宜賓地區外,外地、省外知之者甚少,該處與全國眾多的鄉鎮一樣,在一般地圖上難以找到其標識。為什么又說它大呢?更多了解之后感覺理由有三點:

      

      其一是小鎮人胸襟大、情懷大,那幾年李莊主動騰出了那么多廟堂等公共場合,最多時安排接納了近萬名外來人士,一時人滿為患,之前平靜安寧的生活狀態被打亂了,可李莊人并沒有怨言,與“下江人”和諧相處,共克時艱,共度國難,并盡力提供種種幫助和方便;

      

      其二是影響大、能量大,這里在長達五、六年時間里活躍著一大群民族的文化精英,甚至可以說是藏龍臥虎,國家級的大師云集,他們在十分清貧的艱難生活中依然保持著特有的思想情懷和精神風骨,在科研、學術研究和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少的重要成果,這實在是小鎮千年之大喜,這一特殊的避難人群給古鎮帶來了新的文化、信息和風氣,打開了與外界的窗口,增多了人流、物流,極大地提高了小鎮的地位和知名度。幾年間外來文化機構及人員與當地逐漸融合,中研院史語所開辦小學,除解決自身需要外,還招收當地的適齡兒童,還有多名研究機構的“下江人”與當地女子通婚交融。與此同時同濟大學的部分學生投筆從戎,參加入緬遠征軍,投身抗戰前線......。這些人文活動都給古老的小鎮打上了戰時特有的文化烙印,留下了難以忘懷的記憶,其影響力遠遠超出小鎮狹小的活動空間和地域范圍,不僅在國內,乃至戰時的美國、英國等盟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據說從國外寄來信件只要寫上“中國李莊”就能準確送到。這一時期李莊所發生的事件與活動,充分展示了以文抗戰的堅強氣節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譜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文化抗戰歷史,增添了一道中國文化的厚重色彩,使小小的李莊成為當時聞名遐邇的,并與重慶、成都、昆明齊名的大后方抗戰文化中心之一;

      

      其三是潛力大、意義大,主要有兩層含義,一是挖掘和研究的潛力大,李莊戰時留下的文化教育遺產十分豐厚,至今在一些學術領域仍然占有較重的份量,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科研及教育治學方面仍有不少值得深入研究及可資借鑒之處,抗戰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仍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梢哉f李莊是民族傳統文化和抗戰歷史上一個尚待繼續深入挖掘的重要寶庫,它最顯著的特征就是以文抗戰,彰顯了一批文化群體的愛國情懷,既是一段特殊的文化教育發展史,也是全民抗戰史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從目前各景點、舊址展示情況看,主要以圖片文字介紹為主,舊實物、舊資料等比較缺乏,有的復原場景的人物形象塑造和聲光效果還不夠理想,舊址舊貌的保護和修繕還有不少改進之處,商業服務配套設施的布局也應注意適當、適度、適配,避免過多過重,以免影響小鎮的文化氛圍。當務之急應繼續抓緊搶救、挖掘、搜集、整理相關歷史信息、資料及實物,從更大歷史背景和多維視角全面審視、深入研究李莊這段特殊的文化歷史,給國人更多的啟示和教育??梢葬娪靡晕南嗤ā⒁晕倪B通、以文會友的方式,聯絡匯集包括大陸、臺灣、海外有關知名專家學者進行高層次的研討或專題學術論壇,獲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擴大其影響力。二是發展與提升的空間大,進入新時期李莊又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國家實力的強大成為古鎮復興的最大支撐。當前文博熱、旅游熱及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新趨勢,這也反映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變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就是最大的發展動力和機會。李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自然環境優越,基礎條件良好,瀕臨長江,交通發達(陸路、水運便利,靠近宜賓空港,高鐵建成在即,連通全國高鐵網),歷史厚重,尤其是抗戰人文資源獨特,知名度較高,整體優勢突出。在國家和地區大發展、大變化的背景下,李莊的新發展首要的是確立自身定位和發展方向,與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和發展趨勢相契合,全面做好科學規劃,牢牢守護好小鎮悠久的文化根基,留住這里文化的魂,擦亮特有的文化符號,高度重視古跡、舊址、文物、人文環境及自然生態的保護,整合相關資源,合理適度開發利用,在利用中做好保護,持續傳承文化基因,弘揚先賢“以文抗戰”的愛國主義精神,發揮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作用,促進兩岸人文交流。應充分發揮先天機緣優勢,繼續加強與同濟、淸華、北大等知名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深度合作,爭取更多支持和幫助,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小鎮,實現以文興鎮,以文強鎮。我們欣喜的看到李莊創建5A小鎮成功在望,經濟建設和發展呈現出許多新亮點,人文環境美譽度越來越高。寄望李莊在打造中國特色小鎮,保護古跡風貌,傳承文化與發展經濟方面探索出一條最佳途徑。





      這次在李莊一天的參觀行程中,一改以往走馬觀花的方式,滿懷敬仰,感覺處處都有溫度和故事,整天浸泡在濃濃的文化氛圍之中,慢行細品,興致盎然,跑遍了各處各點。先是去往李莊鎮附近的上月坡月亮田,走過一段田間小道,穿過一片竹林來到營造學社舊址及梁思成、林徽音舊居,看到復原當年營造學社的工作場景布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非常逼真,感覺大師好似歸來,倍感親切。隨后按照景區參觀圖的指引依次踏進張家祠、東嶽廟、祖師殿、慧光寺、胡家院子、羅家院子等逐一參觀。漫步走過幽深的席子巷,徘徊駐足羊街,不時東張西望,環視四周,小心翼翼觸摸古宅門窗,聆聽歷史的回聲,大有流連忘返、意猶未盡的感覺。中午過了許久才有一點饑餓感,于是找到一家小店特意品嘗了當地有名的傳統美食—李莊刀口蒜泥白肉,小店的飯菜可口實惠,既是飽腹,也可算是另一文化體驗吧。隨后再次驅車,經過五、六公里蜿蜒曲折的道路終于到達了栗峰山莊,遙想40年代時這里還是泥濘小路,可以想像那時期傳斯年等一批學者書生偶爾步行往返一趟李莊鎮都很不容易。我們先是登山坡察看了殘缺不堪的書院側門,感覺十分蒼涼,再轉去正門沿臺階而上進入舊址展廳參觀。在一天各處的參觀過程中還不時聯想起《南渡北歸》書中描述李莊的部分故事和情景,常常進行對照和思尋,并與家人交流分享。透過細心觀看這些當年遷駐機構和人員活動的舊址、舊貌、一件件的舊物、一張張的照片和詳實文字介紹,不時還向現場的導游、工作人員咨詢求證,試圖獲得更多一些歷史點滴信息,盡力尋找早已逝去的大師們的一絲蹤跡,此時此刻仿佛間穿越了時空,大師們的風采重現眼前,真是感慨不已,收獲滿滿。



      李莊之行令人撫今追昔,思緒萬千,新中國70年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巨變,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特別是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當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撼動偉大祖國的地位,李莊那段特殊的歷史也決不會重現。展望未來,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之夢仍須我們銘記歷史,居安思危,珍愛和平,傳承文化,接續奮斗,把偉大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別了李莊,但內心依舊難舍,我還想再來,三訪李莊。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