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文化火出圈,百度大腦的AI破壁時刻

    2019-11-2 10:49


      

      當代生活中,有哪些細節會讓你有一種“可以,這很有文化”的感覺?
      
      是《我在故宮修文物》里的鐘表大師成為新晉網絡“男神”,是故宮文創、非遺聯名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接連走紅?亦或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化身“德云男孩女孩”學起傳統相聲?就連出生在千禧年后的易烊千璽,都開始盤起了核桃。
      
      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的報道中,一場《中國的文藝復興》,正借助互聯網與青年人的力量,在尋找超越西方身份象征的過程中,煥發出意想不到的繁榮。
      
      除了綜藝內容大餐與瘋狂剁手,傳統文化“圈粉”年輕人的方式還能不能被描繪出更多樣的形式?在最近百度大腦與老舍茶館聯合打造的“AI茶館”中,茶藝與智能技術所融合出的體驗趣味,就沏出了一抹與眾不同的文化味道。
      
      茶藝、作詩、吆喝,這些帶有上世紀氣息的關鍵詞與AI聯系在一起,可能是大多數人都想象不到的組合。但在老舍茶館里,百度就將其變成了一個傳統文化的科幻秀。
      
      走進展廳,大部分人的目光就會被機器人“店小二”吸引過去。“AI迎賓”穿上瓜皮帽、藍褂子,用一口京片子跟你打招呼,古色古香的北平氣質與現代科技交融所帶來的“反差萌”,不笑算我輸。
      
      落座之后,必不可少的就是來一杯老舍先生在《想北平》里提到的“溫和的香片茶”了。喝慣了“快樂肥宅水”的年輕人恐怕就有點方了,還有點想發帖“怎樣裝作很懂茶的樣子,在線等,挺急的”……有AI在手的同學此時就游刃有余了,經由大量中國茶圖片樣本訓練出的“AI茶藝師”,在線一秒辨別茶葉品種,堪稱“文化人”的裝X利器。臺詞都幫大家想好了——“謝邀,人在老舍茶館,剛剛喝的是86年的茉莉香片……”
      
      除了茶藝文化,老舍茶館中還不乏許多快要失傳的民間藝術,像是燈大鼓、雙簧等傳統曲藝。而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感受最地道的“吆喝文化”,百度將人工智能對話技術打造成了“無中聲有”空間,與AI的流暢對話讓人穿越到民國的北京街頭,讓人一時傻傻分不清楚時間、空間的界限。
      
      體驗過“AI茶館”,我想大多數人都會深深認可一句話——“中國文化的未來是對傳統文化的復興及其現代化的演進”。而真實可感的體驗背后,是強大技術能力所支撐起的交互盛景。
      
      傳統文化的“出圈”理由:
      
      百度大腦改變了什么?
      
      傳統文化在現代商業社會的“水土不服”,歸根結底沒人看、沒人懂、沒人愛。“沒人看”如今早已不是問題,《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文化節目的走紅和互聯網傳播的助推,讓關注傳統文化從小眾愛好變成了大型群體現象。
      
      但讓人看懂、并發自內心地傾慕傳統文化之美卻并非易事。
      
      近年來,我們也沒少看到在消費品貼上傳統圖案素材就出來“圈錢”的騷操作,也沒少被“人比枯葉瘦花黃”之類筆墨不通的“國風”藝術洗腦,小聲說百度AI寫得詩都比這強……
      
      如何在時代語境中去講述關于傳統文化的故事,尤其不能是簡單的元素拼接,而是讓文化內涵打動人心,這是一個待解的關鍵步驟。
      
      一是文化內涵的立體化呈現。借由智能語音、視覺、VR等多維技術,賦予了北京風貌更為立體、更具沉浸感的感受路徑,當具象化的聲色影嗅味等一起沖擊你的感官,“穿越”并不只是一句營銷詞匯,而是真實發生的文化盛景;
      
      二是文化項目的交互式體驗。在大多數文化跨界中,年輕人只需要貢獻自己的時間、流量和錢包就好。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扮演的始終是被動輸入的角色,最高頻次的互動可能就是被某某官博轉發評論吧……而在“AI茶館”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人們可以與機器人對話、為難“茶小二”、讓AI茶藝師量身選擇好茶,甚至還能即興賦詩一首。通過完整的交互感受茶館文化的全過程,才是讓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真正滲透進年輕人內心世界,進而打動他們的必經之路。
      
      目前看來,AI作為最有交互感和體驗價值的技術,正在幫助傳統文化重新釋放自身的現代魅力。一旦品嘗過智能交互所帶來的甘美體驗,大多數人恐怕再也咽不下“買就是王道”式的跨界了。
      
      做傳統文化與科技文明的“破壁人”:
      
      百度AI打開的跨界之路
      
      老字號“觸網”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但“AI茶館”能夠實現立體化、交互式的體驗革新,背后不難看到百度AI能力的全方位強勢“輸出”。
      
      作為百度AI的核心技術引擎,這杯AI在老舍茶館中沏出的香茗背后,正是百度大腦集底層技術、算力、工具、服務平臺等于一身的體現,并且正以平臺化的形式不斷交付給千行萬業。
      
      在底層技術上,身為“AI頭雁”的百度不斷將深度學習的產業化效率推向極致。通過自研通用AI處理器“昆侖”,以及百度飛槳訓練推理框架,百度大腦的軟硬件協同與技術創新,正在將百萬TOPS的強大算力、智能技術的極致效率推向產業端。
      
      以語音技術為例,百度大腦的流式多級截斷注意力模型(SMLTA),就在“AI茶館”中低調地刷著存在感。比如SMLTA使語音識別準確率提升15%-20%,讓AI在嘈雜的環境中也能聽懂顧客需求;支持中英文混合識別,本土店小二遇到“歪果仁”也能自如交流。至于老北京式吆喝,只需要找北京人兒錄制20句話,就能通過風格遷移語音合成出專屬音效……
      
      作為百度技術積累和業務實踐的集大成者,已經升級到5.0的百度大腦,正在AI算法、計算架構與應用場景的完美融合下,成為一個支撐產業智能化升級的軟硬一體的AI大生產平臺。
      
      比如在飛槳的基礎上,生長出了高精度定制化訓練和服務平臺EasyDL,開發者即使不懂深度學習,也能訓練出個性化AI模型。
      
      如果是被“AI茶館”的語音效果驚艷了,那么去智能對話定制平臺UNIT看看也許會有驚喜,上面搭載的需求理解與對話管理技術,也能快速讓其他門店擁有同款對話交互能力。
      
      在此基礎上,通過AI快車道、AI加速器等培訓和生態扶持計劃,百度大腦正在將越來越多創意者吸引進智能技術的賽道,通過無數奇思妙想把AI的價值在現實中盤活。
      
      截至目前,百度大腦已經開放218項核心AI能力,日調用量突破1萬億次,開發者超過150萬,企業用戶發布模型超過16.9萬個。
      
      也正是堅實的技術之力,讓百度大腦得以作為百度AI技術最直接的輸出窗口,成為傳統文化激發想象力的創新源頭。
      
      當AI讓故宮的廟堂之高,轉變為極具沉浸感的網絡江湖之遠;當小度機器人講起紫禁城的故事;亦或是利用AR復原出秦始皇兵馬俑與圓明園的華美壯麗……百度智能技術的種種創新,無不向我們陳述著,傳統文化與科技文明的無限可能性。
      
      百度品牌AI市場部總經理徐菁在談到這次合作時,提到“好的傳承不是把文化放進博物館的柜子里,百度希望能用AI的方式喚醒歷史,讓它們能被再創造,再體驗”。用AI的方式為傳統文化的未來充值,簡單的一句愿景,卻是百度為“傳統文化現代化”所寫下的一個“解”。
      
      當我們回溯百度用AI沏出的這杯文化之茶,會發現芳香的源頭,是傳統向現代化進化的內生力量,是AI讓諸多體驗的不可能化為可能的魔術手,是文藝氣質與科技氣質最終完美契合的智能黃金時代。
      
      
    注:本網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轉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0

    掃一掃上 海文藝網

    掃一掃 上海文藝網微信

    上海文藝網客戶端
    上海文藝網手機
    文藝電臺客戶端下載
    責任編輯:沈彤
    電話:021-61318509
    郵箱:bjb@shwyw.com
    廣告投放聯系方式:021-61318509 郵編:201602 上海文藝網總部
    COPYRIGHT 2012-2020 上海文藝網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嚴禁一切有損本網站合法利益的行為, 所有用稿為公益交流。請嚴格遵守互聯網絡法制和法規、轉載稿件如有異議立即刪除。
    地址:上海市松江區樂都路358號云間大廈15樓1503室 版權所有 滬ICP備13019820號-1 滬ICP備13019820號-5 工商電子營業執照 20160406145114127 滬公網安備 3101170200544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