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再次来袭:
2020年,对很多塑料制品而言将是“生死线”。到2020年底,我国将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
消除白色污染,我国再次明确时间表
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和领域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
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从“限塑”到强化“禁限”到细化法律责任,我国对塑料污染的治理正在有力有序推进中。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 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 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
海南省出台“禁塑令”,从今年底开始,全省将实现禁塑,即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包括塑料袋、塑料餐具等等。除了海南之外,广东、吉林、河南等省份也已于近些年颁布了“禁塑令”。
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国内与塑料再生相关的在业、存续企业超过6.0万家,过去的5年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达到4.5万家。
我国作为废塑料产生与利用大国,势必要做好回收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国内再生塑料行业的巨变所产生的蝴蝶效应,也直接推动了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的快速发展。
全面禁塑来势汹汹,生物可降解材料似乎要迎来东风,但对于广大的化塑老板来讲,如何应对这些政策作出改变,不让政策成为催命符才是最需要思考的。